这部沉浸式戏剧 带来新体验
2025-04-22 来源:江西文艺评论微信公众号 点击:0

前,江西省剧团打造的沉浸式剧《那年老街》复排该剧以1992年南昌万寿宫老街为背景,通过打造多个区域性空间表演,融入观众参与性演绎,生动展现老街坊之间的生活百态市井风貌,呈现了南昌的红色、古色、历史文化,带来别样沉浸式文化体验他们用艺术记录情感记忆、时代生活。我们用评论亮观点、评剧目,共同聚焦人民,让故事“声”入人心。现分享现场观摩后的有关评论。

全年最全免费资料大全

袁演  省评协会员,副研究员

沉浸式戏剧《那年老街》,以90年代南昌市井为底色,在三户人家的命运浮沉中,勾勒出改革浪潮下的市井众生相。旧书店的老罗叔守着泛黄的书页,粉面店的万叔万婶在蒸汽里谋生,剃头匠的推剪声与篾匠的竹香交织,下岗下海的躁动与街坊邻里的家长里短碰撞,共同谱写着时代裂变中的生存图景。

剧场空间被重构为流动的老街生态:观众席与表演区浑然一体,演员在竹床阵中穿行,公共水池的搪瓷缸叮当作响,老式理发椅的皮革裂纹清晰可见。当失火的紧急哨声撕裂夜空,观众的心也被老街坊的救火人群裹挟着奔跑,90年代特有的集体记忆在汗味与烟火气中苏醒。最具穿透力的莫过于结尾那句“我们就是一碗福羹”——如同老南昌这道混杂食材的市井美食,老街人虽各有棱角,却在时代的沸水中熬煮出相濡以沫的浓稠。

细节营造堪称精妙:纳凉竹床上的蒲扇轻摇、歌厅霓虹与丝袜摊位的并置、晨间的日常生活,构建出时代转型期特有的错位美感。演出前后的互动游戏更将观众化为老街居民,在跳房子与嗦粉比赛中完成对集体记忆的温柔叩访。当现代剧场与传统街巷重叠,这种物理空间的复刻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与肌理。

若以戏剧创作高标准考量,本剧尚存提升空间:人物动机的心理褶皱未能充分舒展,部分戏剧单元间的叙事张力稍显松散。如万志斌下海转型的抉择、老匠人技艺存续的困局等具有时代典型性的命题,其内在人性纵深的开掘仍有待深化。人物关系网的编织虽具市井气韵,但关键节点的情感浓度与价值观碰撞的烈度,若能在铺垫与爆发节奏上加强层次递进,或将更具叩击心灵的力量。剧作架构如能突破“事件陈列”模式,转向更具思辨性的精神描摹,这部承载集体记忆的作品或将抵达更深刻的审美境界。

陈丽芬  省评协会员,副教授

《那年老街》以90年代南昌万寿宫老街里巷为背景,以三户人家为贯穿主线演绎了南昌老市民的生活百态,立体地展现了南昌多元文化内涵与精神传承。剧中对90年代南昌万寿宫老街场景的深度还原,堪称一部流动的市井文化图鉴。话剧采用沉浸互动的方式,让观众获得视、听、感三方的多维立体观演感受,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感染力。那些青石板路、骑楼商铺、邻里间隔着竹帘话家常的生活场景以及南昌方言对话、俚语调侃……这些细节无一不串联起南昌人对老南昌街头里巷的集体记忆,让本土观众产生强烈的文化归属感。

话剧围绕着老街住户两代人的代际冲突展开,呈现出两代人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与冲突,并借喜剧形式的外壳,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的严肃思考。年轻一代的万志斌、雷彪、癞子等人,他们渴望逃离老街,向往外界更丰富的生活。两代人的代际冲突真实地再现了社会变迁对人们价值观的冲击。这种冲突不仅仅是传统行业与技艺的传承困境,更是民族精神延续的困境。而那些老一代人物群体则有秤匠、篾匠、剃头匠……他们代表着传统技艺人的群体形象,折射出传统文化的时代印记。他们对南昌非遗、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的坚守,深刻展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种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地域文化、民族精神的延续,比如老手艺人收徒时强调“江右商帮传艺先传德”,既还原了南昌非遗“重技艺更重德行”的传承传统,也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活态传承的现代思考。他们拒绝高价拆迁、坚持为孤寡老人送福羹,则将江右商帮中的“孝悌忠信”文化加以传承,展现了南昌人“崇文重商、朴实坚韧”的性格特质。同时,退伍军人老罗叔作为“八一南昌起义”参与者后代,他的存在,让《那年老街》中的红色文化不再是悬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扎根于市井生活的精神根系。他对父辈身份的执着、对勋章的珍视、对老街的守护,共同构成了普通人与红色历史的情感脐带。这种源自骨子里的崇敬,不需要豪言壮语,却在青石板的每一道刻痕里,在勋章的每一道反光中,默默诉说着南昌这座“英雄城”的精神密码。

剧作最后以两代人的和解结尾,表达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批判,而作为省非遗赣发绣传承的年轻一代细妹子则代表着文化传承的希望。那些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民族的根脉所在。

陈珂  省评协舞台专委会委员,青年教师

沉浸式戏剧《那年老街》艺术价值的实现不仅依托于场景还原与互动叙事,音乐元素的多元化运用同样是其成功的关键。从音乐的角度,结合剧情表达、时代氛围营造与观众情感共鸣。

音乐叙事与时代符号的交融。在《那年老街》中,音乐不仅是背景音效,更是勾连观众集体记忆的时空密码。剧中通过90年代经典老歌的复刻,将观众瞬间拉回特定历史语境。特别是弄堂里叫卖声的融入既强化了非遗文化的听觉符号,又通过音乐节奏的缓急变化暗示人物命运的起伏,同时也隐喻了时代浪潮下个体与集体精神的碰撞。

多维感官的沉浸式音乐设计。区别于传统话剧的线性配乐,《那年老街》通过空间声场技术实现音乐与环境的动态互动,形成“听觉蒙太奇”,立体化还原90年代文化交融的复杂性。此外,音乐互动的设计尤为亮眼:观众可参与街头卡拉OK演唱、敲击传统乐器配合剧情发展。这种“音乐共创”模式突破了观演界限,将情感共鸣从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构建。

音乐情感与主题升华的双向赋能。剧中音乐的情绪引导功能极为突出。如在“荣归者返乡”片段中,初始的赣南采茶戏欢快曲调逐渐被低沉的二胡独奏取代,暗示人物内心从衣锦还乡的喜悦到物是人非的怅惘;而在青年创业的高潮段落,电子合成器与摇滚鼓点的加入则凸显了时代转型的躁动与希望。这种音乐语言与角色心理的精准对应,使观众无需依赖台词即可感知情感张力,如《追梦赤子心》以破音呐喊强化励志主题,传递真实的生活质感。

《那年老街》通过音乐手段的多元运用,成功将个体叙事升华为时代精神的共情载体。其创新实践不仅为沉浸式戏剧提供了“可听可感”的样本,更启示文旅演艺项目:音乐不仅是氛围工具,更是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构建集体记忆的核心媒介。未来若能进一步打通音乐与在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路径,或可推动剧目从“文化爆款”迈向“城市声音地标”的新维度。

卢甜   省评协会员,青年教师

沉浸式戏剧《那年老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观众可以在开场前就提前进入老街,通过里面的各类小游戏熟悉老街的风貌,观演后意犹未尽的观众也可以和演员共同表演谢幕舞,并在各个建筑前打卡留念,这带给观众极强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作为江西省话剧团二十周年纪念话剧,本剧在人物和戏剧塑造上极其扎实,短短一个半小时内不仅展现了老街的时代风貌,更是将十多位登场角色的人物性格和故事一一展开,其中癞子为了爱情读《水浒传》的桥段,雅听的是名著对白,俗看的是逗乐动作,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稍显遗憾的是,全剧的结尾采取的是片段式快闪,虽然做到了面面俱到,却也难免缺少对主事件的聚焦,若是能以贯穿的主事件收尾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刘磊  媒体工作者

《那年老街》作为一部以城市记忆为载体的沉浸式戏剧作品,通过细腻的叙事与创新的舞台形式,成功唤醒了观众对南昌万寿宫老街的情感共鸣,成为近年来本土文化创作中的一抹亮色。

该剧以三户人家的生活变迁为主线,串联起万寿宫老街的市井百态,将南昌的非遗技艺、民俗文化与街坊邻里的温情故事巧妙融合。剧中既有传统赣派建筑的实景搭建,又借助沉浸式观演模式,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上世纪90年代的南昌街头:老茶馆的喧嚣、街头艺人的吆喝、邻里间的嬉笑怒骂,在舞台灯光的流转中重现了鲜活的城市肌理。这种“以景为幕,以情为轴”的表现手法,不仅突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局限,更通过观众与演员的近距离互动,让历史记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集体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那年老街》并未停留在怀旧层面,而是以文化传承为内核展开思考。剧中老艺人对南昌采茶戏、南昌道情等非遗技艺的坚守,与年轻一代的碰撞,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关系。这种文化自觉在全年最全免费资料大全“演艺新空间”的探索中得以深化——通过将剧场搬入历史街区,艺术与生活空间的界限被打破,观众在观剧的同时也成为老街故事的一部分。

从市场反响看,观众评价中“烟火气”“情感共鸣”等高频词,揭示了作品成功的关键: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用戏剧语言重构城市精神家园,既满足了市民的文化认同需求,也为地方文旅融合提供了新范式。正如剧中那句“老街不老,故事常新”,《那年老街》不仅是一场戏剧演出,更是一次关于城市文脉传承的生动实践。

总体来说,《那年老街》在形式上突破传统话剧框架,成功激活本土文化资源,但其对历史与现实的探讨仍停留于表层。若能在后续创作中平衡市场诉求与艺术深度,强化人物塑造与社会批判性,或将真正成为“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作为观众,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既能唤醒集体记忆、又能直面时代症结的舞台作品。